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令人称奇的是,沈括不仅能作为一名政客混迹政坛、参与变法。作为一名外交官,出使辽国也能寸土不让。作为一名军事家戊守西夏,其功名与战绩亦能声名远播。老沈还在数学、磁力学、光学、声学、化学、天文、历法、地形、地图、水利、医药、经济、军事、音乐、书画等等领域,都有着无比精深的研究。
沈括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石油”这一科学的命名,在世界上最早经实验证明了磁针“能指南,然常微偏东”,即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完全重合,存在磁偏角。甚至还撰写过音乐方面的专著《乐论》、《乐器图》、《三乐谱》、《乐律》等著作,可惜没有流传到现在。
这种“达芬奇式”的全才,用石油大量制造并命名为“延川石液”的墨块,就连苏轼用后都评价其“在松烟之上”。只是因为后来为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之需,挤兑了苏轼,令我们的“苏粉”们不满了。
好在此时将要外任的苏轼,与大科学家沈括还并没有什么恩怨。
后来的沈括,也有了和苏轼一样的经历:贬为筠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沈括到随州后,寓居于法云禅寺,无亲无故,且行动受到很大限制。随州的三年是沈括一生中最忧伤、灰暗的时期,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对从政萌生出一丝“悔意”。不过,这种所谓的“悔意”是否与苏轼的遭遇有着关联,我们却不得而知。至少,我们在存世的苏诗中,鲜有沈括的影子,更别说诗词的唱和了。
苏轼与沈括在馆阁中作为同事在一起的日子是极短暂的,随后,苏轼即将到沈括的老家杭州任职了。
七月间,苏轼将要离开京师,因此有许多朋友要一一辞别。
首先是王懿敏公王素,是苏轼非常敬仰的老前辈,从在成都是结识,到今天离开京城要到杭州赴任。
苏轼来到了王大人位于京师的府上,与之饮酒到黄昏方散。
席间,两人自然而然地谈论起当时的时事。王公愤愤地说,我已年老了,恐怕看不到新法遗留下来的害处了,你要好自为之,别忘了我们今天所说的话!
苏轼离开京师前夕,又当面辞别了李大临,想当年张方平按照朝廷的意思举荐了李大临与苏轼为谏官,朝廷上也没有批准。一气之下,老张坚决向朝廷乞求出任南京留台(御史台)。神宗看到他的张爱卿态度是如此的坚决,就任命张方平为陈州的知州。
不管是出于公心还是私人感情,张方平顺带着把苏辙也带到了陈州,出任陈州教授。
所以,苏轼当面告诉李大临,这次赴杭州,要先到陈州与张大人和苏辙在一起住上一段时间,好好地叙叙旧再喝上两杯。
当苏轼到宰相曾公亮处辞别时,曾公亮发自肺腑对苏轼说,我受知于张公(张方平),所以才到今天的地步,是全凭张公的恩德啊!后来,苏轼见到了张方平时向其打听这件事,张公颇为惆怅。过了好久才说,我当时是秘密地推荐曾公亮,当时绝对没有人知晓此事。
();() ——难道说是仁宗皇帝告诉他的吗
苏轼这才知道,当时的仁宗皇帝是多么的信任与倚重张方平大人啊!
苏轼在杭州通判的任命下达后,去向朝廷谢恩之时,在殿门外遇到了同日上朝谢恩的临淮郡通判赵庾(字成伯)。临淮郡,郡治在今天的江苏泗洪县南。
赵庾这个人,苏轼早就相识。
那是在苏轼回家乡眉山守制之时,赵庾刚好从丹棱(音零)县(四川省眉山市下辖县)知县任上卸任到了眉山,两人从此结识。后来,苏轼出知杭州时,与赵庾来往密切,直到苏轼出知密州时,赵庾又成了与苏轼搭班的通判。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苏轼在京师的这段时间,作诗极少,但有时也会稍作一点。
据苏轼自己写给友人的心中吐露,之所以有时候会偶尔再写几首诗,主要是自己的情志不够畅达,实在是找不到更好的抒发情怀的渠道而已。
在京师期间,苏轼与当朝的驸马爷王诜关系最铁,时常在一起评诗论画。我们前面说过,王诜出身高贵,手里有不少书画中的精品与干货,而苏轼有的是极高的天赋与鉴赏水平,因此二人堪称是君子之交的好搭档。
王驸马常会差人给苏轼送去一些比如茶叶、药物、宣纸、笔墨、砚台、鲨鱼皮等物品慰劳一下,甚至还送过苏轼雕弓一张,箭矢十支,包指十个,要知道,这在当时都是时尚与上乘的礼物。
回想在京师上班期间,苏轼常常到静因院去参悟惟湜法师的高妙言论与超绝境界,如今要离开了,心中仍是念念不忘,什么时候才能够解脱政务的羁绊,真想再次去聆听大师的教诲。
在京师时,苏轼还与薛向(字师正)有过交往,当时薛向任江淮荆浙发运使(掌经制钱及和籴之事)。正是有着老薛的鼓励与支持,苏轼才有胆量敢于直接上书朝廷对当前的时政仗义执言。
还有,苏轼闲暇时还曾与陕西都转运使孙永谈论过养生方面的问题。
在养生方面,苏轼认为,被养生家称为“黄婆”的脾脏,只要调养得好就能长寿,调养不好就会短寿。脾胃安好,百病不生身康体健。
苏轼为此还曾向江南的一位老寿星请教过长寿的诀窍,老寿星告诉他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异的方法,就一条,不喝或少喝汤水,口渴的太过时也不过是用水沾一沾嘴唇,也就是现在人说的平常少喝或不喝水。
在专家、养生家盛行的当代,这一观点我不敢去评判其优劣,至少还没有经过当世所谓的问卷调查之类的论证。
但苏轼很赞成这一观点,并且坚定地认为,脾胃怕湿,喝水少了,才会胃气强盛,体液才会运行自然。即使冒着酷热运行,也要保持脾胃不能湿,千万不要总想着喝水,如此这般这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至少是有点另类的理论)。
苏轼还与王安石的大弟弟王安国论过诗。(从这一点,我们看到苏轼还是很会搞关系的)
王安国,字平甫,此人不但文才出众,而且长期尽心尽力侍奉母亲,广结善友,是个出名的贤士。因不愿倚仗其兄王安石之势谋取功名,因而未能中第(好难得哟)。熙宁元年(1068)经朝臣——三司使韩绮的举荐,再经神宗召试,才勉强地被赐进士及第,任西京国子监教授,教授西京国子。此时的王安国已41岁,方从布衣入仕。
();() 因他是王安石的胞弟,熙宁四年任满回京时,神宗召见,询问外界对王安石变法的反映(这一票很重要)。
王安国对王安石变法不甚理解,颇有微词,直说道:“恨之人不明,聚敛太急耳”!(外面说他用人不当,敛财太急了)。这与神宗的想法相悖,神宗不悦,未予重用,只授予崇文院校书,后改为著作佐郎秘阁校理,世称王校理。
王安国对变法由不理解到反对,因而对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吕惠卿和曾布也很有意见,当王安石劝他少沉溺于吹笛时,他则要其兄远离小人。
吕惠卿对此非常气愤,熙宁七年,趁王安石罢相,他任参知政事之机,借郑侠以《流民图》反对新法下狱事,认为王安国与郑侠属同党,将其削职放归乡里,“天下之人皆以为冤”。不久,朝廷决定再次起用他时,他却不幸因病亡故,时年四十七。
听了以上对于王安国的介绍后,大家都可能知道了王安国的为人,绝对是个实在人。那么,接下来言归正传,说一说苏轼与这位小王论诗的段子。
话说王平甫有一首叫《甘露寺》的诗,里面有两句“平地风烟飞白鸟,半山云水卷苍藤”,是王安国同志最为得意的句子。
当他自信满满地拿给苏轼看时,心直口快的苏轼说道,全篇还就好在一个“卷”字上了,只是那个“飞”字不太恰当!
王平甫同志沉吟良久后对苏轼说,要是那,阁下认为换成哪个字要更好呢(有点君子的气度)?
苏轼信手拈来道,您认为换成“横”字如何,——平地风烟横白鸟!
这时,相对老实(也可以说是厚道)的王平甫顿时竟叹服不已。
被折服的王平甫此后得到了一方心爱的砚台,首先想到的是是拿到了苏轼那里,硬是让苏轼给此砚台作了一篇铭文才罢休。
闲来无事时,苏轼还会去宋道(字叔达)家听老宋弹琵琶。
宋道,河南(今洛阳)人,有一兄叫宋选,有一弟叫宋迪。这种宋人起得名字很有特色,使得观其姓名之偏旁部首即可大概看出他们是兄弟的关系。
宋道这个人,想当年与其弟宋迪同榜等进士甲科,此人“善为诗歌”。因此上说,老宋与苏轼也算是一路人,所以苏轼常去找他听琵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苏轼还曾到驸马都尉李玮(字公炤)家欣赏过晋人的书贴,因李玮的老婆是仁宗皇帝的长女兖国公主,所以家里才有不少的干货。
书贴方面,李驸马家里就有不少的晋人贴,比如晋朝谢尚、谢鲲、王衍等人的墨迹,都比较出色,其中尤以王衍的书法最为超凡脱俗,只是上面都盖着小印章“涯”字,让人都一头雾水!
简介关于猎户家的小娇妻娘子别跑白芊芊,二十一世纪的大龄剩女,三十六了还单身,一次意外,被雷劈死,穿越到了一个十二岁的女童身上。这女孩是皇室最小公主,上面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这次被人追杀跌入悬崖,被一猎户所救,还答应对方以生相许,么么,好无语,赶紧起来跑路…萧玉寒,十五岁左右,从小父母双亡,吃百家饭长大,靠自己的努力,拜师学得一身打猎本事,一次出远门打猎,意外救了一女孩,还答应给他做妻子。...
楚玉心里苦啊,人家穿越就是簪缨世族,富贵之家,高床软枕。她穿越到一个被卖到乡下的小姑娘身上,家徒四壁。想法设法的寻找回家之路,却是波折不断此文没有男主。各位书友要是觉得穿越北宋之小人物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简介秦昊因父亲高额的医药费,同意以离婚为条件换二十万医药费,结果不但没要到钱,还被二世祖毒打一顿,意外之下激活祖传玉佩,得到透视能力。从此以后,世界多了一个变态的妖孽,寻宝,捡漏,赌石,治病,无所不能,亿万财富唾手可得!有人称之为古玩界宗师,也有人称之为赌王。...
简介关于对不起,我是反派林羽我不是反派啊!人族你开局是卧底,然后变叛徒!妖族你打小就是我们养的卧底,你背叛就算了,还抓了你上司,杀了我们分部的大领导!圣朝你谋杀圣皇,阴谋颠覆圣朝统治!林羽对不起,我是反派...
诗可证道,词能斩天。始皇长生万载,伐天镇地。项羽力拔山兮,徒手举山岳。白起为人间杀神,真的杀过神。李白诗剑双绝,得证陆地神仙。万万载之后,一切烟消云散,只留下不灭的意志与只言片语的传说,昔日撼天动地的诗决经书百不存一。至此时,秦风穿越神州,身怀华夏五千年历史,满腹经纶...
穿越来的第一天,西蜀百万精兵打到了家门口。魏行知只想仰天长叹,这么刺激的吗是退还是守且看她效仿诸葛孔明,一手空城计就叫他西蜀百万精兵退居数百里不敢攻城本以为能做个扮猪吃老虎的纨绔子弟,却没想到,开局就领了个辅政大臣的职位。哈新帝不会...